文汇网 | 王健:百年“六三三”学制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8-30浏览次数:250

增强职业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是实行至今的“六三三”学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思考,面向未来的学制改革,也应打破一味着眼于学段剪切裁搭模式与年限长短之争的局限,为具有多元教育需求的学习者提供灵活、优质的学习选择机会。
          
       学制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和核心内容,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也规约着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设置原则和组织办法。
      
       近年来,关于深化“学制改革”,包括缩短小学年限、改变“六三三制”主导地位,让学制更加灵活多元等提议多次被各界提起。那么,究竟该如何建构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学制?
      
       学制改革的探索在过去数十年间从未停止
      
       目前我们大多数城市所沿用的“六三三”学制是中国近现代学制中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回望这一学制的变革演进历程,对于推进我国学制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三三学制源于“壬戌学制”。这一学制于1922年11月1日实施,并非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却正式确立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教育历程。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其中,上海教育家廖世承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也进行过多次学制改革探索,代表性方向是试图缩短学制等。虽然198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通知》,推行“六三三制”,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中三年学制不变的基础上,“六三三制”“五四三制”“九年一贯制”等多种学制并存。北京、上海等城市也产生了指向“智优儿童”“资优儿童”“超常儿童”培养的学制改革探索。
      
       比如,北京八中1985年起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选拔素质班,然后再采用“四三”学制,学生用四年时间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的课程,高中阶段学制仍为三年。再如,1986年成立的上海市实验学校,其前身为滚球体育app最新版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以大学附属学校的形式全面探索“小初高十年一贯制培养”。这些都为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式学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学制改革须基于脑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实证实验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学制,“壬戌学制”的制定过程值得借鉴。
      
       百年前中国也曾面临学制改革的重大争论,当时推进学制改革的教育家廖世承坚持“凡教育上之新学说和新设施,皆采择而实验之”,坚持先做实验,用事实说话。他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成功进行“六三三”新学制的实验。实验证明,“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更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从国民经济实情出发,学制上更经济,更贴近学生家庭的承受力。
      
       当时实施的“六三三”学制大大减少了中途退学的学生,更适合当时急需进行教育普及的中国国情。也正因此,“六三三”学制成为中国现代化学制的基本框架。
      
       同时,“壬戌学制”在颁行前经过了长期酝酿,以及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反复修改,最终达成“以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划分学级之大体标准”,这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制。此外,“壬戌学制”规定的“某个性之发展”标准、允许实施弹性制度等都是尊重教育客观规律的表现。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学制的构建应该在确保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以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索优结构、有关联、多衔接、立交桥式的现代学制新体系。并且,无论是在此基础上的完善、调整、优化,还是重构,都需要学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当代最新的脑科学、神经认知学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充分的实证实验,在此基础上审慎地推动学制变革。
      
       学制变化必须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和地区差异
      
       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优秀教育传统的国家,我们在面向未来的学制变革中,既要立足教育的本土化,在继承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着眼于教育的国际化、未来化。
      
       我国不同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本身就不均衡。因此,学制变革过程应兼顾地方性和差异性,释放地方对学制执行的弹性空间;科学制定灵活多样的分段策略,要通过可伸缩的学时以及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多元选择,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进教育普及化与公平化、多元化与人本化。
      
       增强职业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是实行至今的“六三三”学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思考,面向未来的学制改革,也应打破一味着眼于学段剪切裁搭模式与年限长短之争的局限,更多探讨如何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与融通,打破学历教育的封闭体系,为具有多元教育需求的学习者提供自由、优质的学习选择机会。
      
       (作者为滚球体育app最新版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链接地址:https://info.whb.cn/mobile/2023-08-30/19033/detail-83696.html?timeTemp=16933663977007648&ys=6×tamp=1693387908342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