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鲁迪秋(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世界史系)2021-06-2712:12来源:澎湃新闻20世纪上半期,有这样一位充满跨国色彩的美国女性,她出生在贫穷的美国中西部,一战后去了德国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事业。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她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并出版了4本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著作。她的报道发表在美国、英国、德国的报纸上。她在英国因病去世,最终却葬于中国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她就是美国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AgnesSmedley)。史沫特莱是最早一批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的外国记者之一,为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艾格妮丝·史沫特莱(AgnesSmedley)为什么一位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穷孩子会愿意投身遥远中国的革命事业?这就要从她的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谈起。1892年2月23日,史沫特莱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一个叫“奥斯古德”的村庄。她的父亲是佃农,她在家中五个孩子中排行老二。1901年,当史沫莱特9岁的时候,他们举家迁移到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特立尼达市生活。这是个矿业城镇,她的父亲因此从佃农变成了矿工,但不变的是贫困的家庭处境与受到压榨的社会地位。正是在这里,史沫特莱目睹
  • 李文硕(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世界史系)949年4月下旬国民党军长江防线被突破后,京沪杭警备总部所属部队的残余势力退据上海,连同原淞沪警备司令部所辖部队成为国民党防守上海的基本军力。守军以水泥地堡为核心,构筑起地面防御体系;市内高大建筑物多而坚固,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业。还在渡江战役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向总前委、华东局、第三野战军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抓紧完成占领上海的准备工作,既要歼灭守军,又要完整地接管上海,既要为后来的建设做好准备,又要保护外国侨民。随着解放军靠近上海,国际媒体对于上海战事的报道越来越频繁。不但全球性大报关注上海的局势,一些地方性的报纸也密切注视长江下游国共双方的一举一动。国际媒体的报道渲染了一股浓烈的恐怖气氛,这些新闻误导读者解放军的到来将带来一场灾难。1949年5月4日,英国《诺丁汉晚邮报》(NottinghamEveningPost)以几乎整版的版面告诉英国读者,“在华英国人被告知,逃离中国是明智之举”。此时,国民政府败局已然不可避免,尽管该文报道,吴淞警备司令部明确宣称将投入全力守卫上海,但作者仍然持有深深的怀疑态度,多处引用英美驻广州领事馆发布的离
  • 应荣荣(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人文学院)2021-06-2611:37来源:澎湃新闻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中国研发核武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说起中国核武器的研发过程,可以说是历经艰难。不仅有自身内部条件的困难,更有外部环境的阻挠。目前,学术界存在着大量美国对于当时中国核试验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是从官方档案视角出发。本文选取美国主流报纸之一的《纽约时报》作为切入点,时间范围是自1955年中国开始筹建核工业起至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前,探究美国主流媒体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核试验。关于这一时间段,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解读,分别为1955年至1959年苏联停止与中国合作、1960年至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中国第一次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至1966年10月28日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前以及1966年10月28日至1968年10月中国进行第八次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第一阶段:1955年至1959年苏联停止与中国合作中国的核试验自1955年起就开始着手准备,但是由于中方保密工作以及
  • 陆伟芳(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世界史系教授、都市文化中心研究员)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19世纪英国著名首相帕麦斯顿的名言,非常贴切地说明了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英国是西方阵营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因为这不仅仅是帕麦斯顿个人的观点,也代表了英国的传统思维与务实做法。检索《泰晤士报》上的相关内容,我们发现,即使是代表着保守党势力的、相对偏右的这份大报,也基本上奉行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线,对中国的局势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基于英国在华经济利益以及香港问题的现实考虑。这种英国视角很值得我们探讨。一、共产党胜利因素的分析虽然中国并不是英国政界、民间和舆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泰晤士报》能够对中国局势与走向有基本准确的判断。《泰晤士报》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当天就报导了这条消息,并在随后的日子里几乎追踪报导了新中国的种种动向,特别是解放军的进军状态,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等消息。在报界舆论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所反映的英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的看法。10月22日第五版的《中国革命》一文,全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胜利而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文章首先从国共两党军
  • 康昊(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人文学院)国民革命视为共产主义革命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以来,北伐军的节节胜利逐步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特别是国民革命是民族主义革命还是苏联控制下的共产主义革命,这是日本媒体关注的焦点。1927年1月由著名思想家德富苏峰创刊的《国民新闻》发表日侨、《上海日日新闻》创立者宫地贯道的文章《国民政府的真面目是什么:共产国民党的内情》。该文直接将国民革命看作由“共产国民党”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宫地认为,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行为,致使共产党作为秘密组织进入到国民党内部,共产党掌握了国民党的核心部门。谭平山、李大钊、林祖涵(林伯渠)、毛泽东、恽代英等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任职,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为最高顾问,对政治整体有极大发言权,其他俄国军官被任命为参谋处长、海军处长等重要职务。该文进一步认为此后国民党内和政府内的“共产派势力”(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迅速扩大。廖仲恺被暗杀以后,蒋介石部下“共产军”逮捕反共产派将领梁鸿楷,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则被移送苏联。因而宫地认为“此事以来,国民党中的反共产主义分子皆存疑惧之念,很多渐渐退出广东。
  • 安洙英(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人文学院)2021-06-2310:12来源:澎湃新闻1926年的北伐战争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那么,周边邻国的同时代人如何看待这些复杂而重大的事件呢?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对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口号深有共鸣的许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下简称国民革命)有何认识和反应?韩人谈论在韩国舆论和政局的发展中又具有何种意义和作用?这为考察中国现代史对周边国家之影响提供了一个契机。当时用韩文发行的报纸以《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为首,而在本文中,笔者以《朝鲜日报》为中心考察从1926年末到1927年间,韩国媒体对于中国的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的叙事及其影响。从1926年10月国民军队占领武汉后不久,韩国的知识分子预判国民革命成功,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展望了国民革命的趋势和中国的未来。(이기훈,2017)事实上,在日帝统治时期,1927年是《朝鲜日报》最关注中国的年份。从1920年到1940年,以《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的头版为准,“中国”这一词出
  • 田洪敏(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人文学院)П.Е.斯卡契科夫(П.Е.Скачков,1892-1964)是俄苏汉学家、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由他编写的《中国目录(1780-1930)》(БиблиографияКитая)于1932年在列宁格勒国家社会经济出版社(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出版,叙录时限为1730年到1931年1月1日,是体现俄苏新旧中国研究的基础性史料。此前由梅若夫(В.И.Межов,1830-1894)编写的《亚洲书目汇编》中第一卷关于中国的词条仅有52页,时间截止到1888年。除了时限不同,斯卡契科夫1932年版《中国目录》最令学界瞩目的是其对中国共产党在1923-1930年前后近十年的文献汇编。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观念,采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处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结构、政党、经济关系和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史料篇什和文献,是青年苏维埃国家研究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启蒙和发轫之作。直至今日,尽管文献整理、校勘理论和数据处理技术都远远超越斯卡契科夫所处的时代,各类中国研究目录、书目以及文献也不断叠加,但是从学
  • 作为一个拥有100年历史和70多年执政经验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伟业,不仅为中国学者所重视,同样也为海外学者所关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海外学者即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考察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看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梳理和总结这些观点和看法,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起源海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积极地投身中国大革命,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日增,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和关切。大革命前后到土地革命初期,开始出现第一批外国人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和论著。如美国记者甘露德(RodneyYonkersGilbert)撰《共产主义与中国》(1923),日本学者长野朗撰《中国工人及工人运动:世界的威胁》(1925)、《中国的社会运动》(1926),苏联葛萨廖夫撰《中国共产党的初期活动》(1926),极东新信社出版《南方革命力量的现实及其批评》(1927)等。以上报道或论著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工人运动的关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