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应滚球体育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评弹研究室邀请,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陈卫伯先生开讲“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第二十五讲——《苏州评话七十年》。唐力行教授主持讲座,彭本乐先生及滚球体育评弹研究室全体师生聆听了报告。
陈卫伯先生于1947年拜评话前辈名家杨莲青先生为师学习评话《包公》,在此期间还多次聆听了师兄顾宏伯先生的书,两年后登台演出;1956年又师从顾又良先生学习评话《三国》。陈卫伯先生虽然学习的都是传统长篇,但他重视创新,自己动手创作、改编现代题材短篇多部,如《社会主义第一列飞快车》、《长空怒鹰》等。1987年,陈卫伯先生调任上海电视台文艺部编导,1990年加入上海蜂花电子轻音乐团。现在,陈卫伯先生八十多岁高龄,仍活跃在上海戏曲、曲艺的舞台上,为表彰他对中国曲艺事业的特殊贡献,2001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陈卫伯先生“从艺50年特别贡献奖”。
讲座上,陈卫伯先生首先通过回顾自己拜师学艺及演艺生涯来讲述评话的“昨天、今天、明天”。陈卫伯先生拜师习艺之时,评话还是比较繁盛的,名家如唐耿良、张鸿声等均活跃于书坛,各种经典书目轮番开讲。家境贫寒的陈卫伯只跟先生学习了五个月,为了尽快学得本领,陈卫伯只能更加勤奋努力,甚至于躲在厕所间里偷听师兄顾宏伯的书,也正是通过这段经历,他知道杨、顾二人虽为师徒,但顾的说法较杨新颖,明白了说书要常说常新的道理。“斩尾巴”运动来了之后,陈卫伯因为《包公》这部书在禁演之列而停演。“整风”时,迫于形势的压力,陈卫伯加入了评弹团。好景不长,“文革”十年陈先生又不能说书了。动乱结束后,评弹出现了短暂的辉煌,但很快就遭遇了困难。为了适应听众和市场的需要,陈先生在评话的基础上,开创“单口独角戏”先河,创演了《汤司令的烦恼》、《康福寿》等红极一时的作品。透过陈先生的个人经历,我们多少可以窥见近七十年来评话走过的历史。总的来看,陈卫伯先生对评话的未来时充满了悲观色彩,他从经济收入角度考量,认为评话演员不占优势,所得收入与付出不相称,由此也导致评话演员的流失。
报告的第二部分,陈卫伯先生根据近七十多年的从艺经验提炼出了自己如何说好评话的独到见解。首先,学习评话要学会变通,要勇于改掉不合理的地方,使书情更合理。第二,说好评话的关键是要研究听众的品味和心理。陈卫伯先生指出,说评话要根据书场或同一书场的不同表演时间段听众的欣赏水平来调整具体的表演。第三,把握好“语境、语调、语速”对说好评话尤为重要,为将火车鸣笛和开动的声音以及在火车上的各种表情动作表现得更逼真,陈先生就曾专门到上海铁路局体验生活。第四,陈先生着重强调,“开打”、“口技”等只是评话表演的“佐料”,说好评话最根本的是要说书。然而现在年轻的评弹演员并没有抓住根本,把“佐料”、“乐器”作为基本功反复练习,这是令人担忧的。
唐力行教授在总结时强调,陈卫伯先生从艺近七十年,恰好见证了评话兴盛、衰落的过程。当今社会低俗化风气的蔓延,真正的艺术没有太多人欣赏,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评话发展缓慢。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低俗不是通俗”,这对未来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评话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相信以后会有发展生机的。
陈卫伯先生在作报告过程中边表演边讲述,生动有趣、谈笑风生、精彩纷呈,使在场师生领略了八十岁高龄的评话老艺人的风采。最后陈卫伯先生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彭本乐先生就评话的“语境”问题作了补充发言。
(供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作者:赵倩)
陈卫伯先生于1947年拜评话前辈名家杨莲青先生为师学习评话《包公》,在此期间还多次聆听了师兄顾宏伯先生的书,两年后登台演出;1956年又师从顾又良先生学习评话《三国》。陈卫伯先生虽然学习的都是传统长篇,但他重视创新,自己动手创作、改编现代题材短篇多部,如《社会主义第一列飞快车》、《长空怒鹰》等。1987年,陈卫伯先生调任上海电视台文艺部编导,1990年加入上海蜂花电子轻音乐团。现在,陈卫伯先生八十多岁高龄,仍活跃在上海戏曲、曲艺的舞台上,为表彰他对中国曲艺事业的特殊贡献,2001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陈卫伯先生“从艺50年特别贡献奖”。
讲座上,陈卫伯先生首先通过回顾自己拜师学艺及演艺生涯来讲述评话的“昨天、今天、明天”。陈卫伯先生拜师习艺之时,评话还是比较繁盛的,名家如唐耿良、张鸿声等均活跃于书坛,各种经典书目轮番开讲。家境贫寒的陈卫伯只跟先生学习了五个月,为了尽快学得本领,陈卫伯只能更加勤奋努力,甚至于躲在厕所间里偷听师兄顾宏伯的书,也正是通过这段经历,他知道杨、顾二人虽为师徒,但顾的说法较杨新颖,明白了说书要常说常新的道理。“斩尾巴”运动来了之后,陈卫伯因为《包公》这部书在禁演之列而停演。“整风”时,迫于形势的压力,陈卫伯加入了评弹团。好景不长,“文革”十年陈先生又不能说书了。动乱结束后,评弹出现了短暂的辉煌,但很快就遭遇了困难。为了适应听众和市场的需要,陈先生在评话的基础上,开创“单口独角戏”先河,创演了《汤司令的烦恼》、《康福寿》等红极一时的作品。透过陈先生的个人经历,我们多少可以窥见近七十年来评话走过的历史。总的来看,陈卫伯先生对评话的未来时充满了悲观色彩,他从经济收入角度考量,认为评话演员不占优势,所得收入与付出不相称,由此也导致评话演员的流失。
报告的第二部分,陈卫伯先生根据近七十多年的从艺经验提炼出了自己如何说好评话的独到见解。首先,学习评话要学会变通,要勇于改掉不合理的地方,使书情更合理。第二,说好评话的关键是要研究听众的品味和心理。陈卫伯先生指出,说评话要根据书场或同一书场的不同表演时间段听众的欣赏水平来调整具体的表演。第三,把握好“语境、语调、语速”对说好评话尤为重要,为将火车鸣笛和开动的声音以及在火车上的各种表情动作表现得更逼真,陈先生就曾专门到上海铁路局体验生活。第四,陈先生着重强调,“开打”、“口技”等只是评话表演的“佐料”,说好评话最根本的是要说书。然而现在年轻的评弹演员并没有抓住根本,把“佐料”、“乐器”作为基本功反复练习,这是令人担忧的。
唐力行教授在总结时强调,陈卫伯先生从艺近七十年,恰好见证了评话兴盛、衰落的过程。当今社会低俗化风气的蔓延,真正的艺术没有太多人欣赏,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评话发展缓慢。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低俗不是通俗”,这对未来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评话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相信以后会有发展生机的。
陈卫伯先生在作报告过程中边表演边讲述,生动有趣、谈笑风生、精彩纷呈,使在场师生领略了八十岁高龄的评话老艺人的风采。最后陈卫伯先生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彭本乐先生就评话的“语境”问题作了补充发言。
(供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作者:赵倩)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