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辞的责任——翁铁慧在文汇报发表的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搜索结果发布时间:2009-09-14浏览次数:1012


        今天是我国第25个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教师之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而建设教师队伍,师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师德是教师的良心,师德建设不能光靠教师凭良心来做,抓好师德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是我国第25个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教师之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而建设教师队伍,师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上海曾开展过一次“师德大讨论”,其中“今天如何做好老师”的论题成了焦点。对照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我们感到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教师只有有爱,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也才能有不断创新、进取的原动力。与此同时,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也甚为紧要:

        ——职业认同是底线。本世纪初上海对中小学教师作的一次调查曾令我们颇感震惊。当时,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在回答“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职业,是否继续选择教育岗位”这个问题时,表现出了动摇。这份震惊提醒我们必须大力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进而引导他们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去追求。正如当了一辈子老师的苏步青先生说的那样:“满案薄书双睡眼,毕生事业一教鞭。”

        ——人文素养是基础。有一位年轻班主任自己立下规矩,每天都要与班上每个学生交流一次,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肢体语言,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这位老师虽然年轻,但她懂得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中折射出的是她的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时刻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以优良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公平态度对待学生、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育人能力是关键。作为教师,教好书是本职,育好人则是天职。近年来,上海提出了“学科德育”的理念,把学生德育与中小学课改紧密结合,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在学科的课堂中挖掘德育内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深化育人的功能。对此,于漪老师讲得好:关键在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把教材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链接,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心灵,溶入学生血脉。而慧眼的练就,实际上就是要具备全面的育人能力,懂得教什么和如何教。

        ——为国育才担重任。献身人民教育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众多名师作出了高尚示范,他们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一心为国培育栋梁之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王振义院士,在他的科研顶峰期毅然全身心回到三尺讲坛,在他看来,一个人在科研上的成果固然能造福人类,但能把一代代年轻人培养好则能出更多的成就奉献社会,价值更大。数十年来,他毫无保留地培育、提携年轻一代,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对教师价值最好的肯定是学生的成长和成就,为党和国家培养一代代英才是教师永远都不能放下的重担。

        有人说,师德是教师的良心。但师德建设不能光靠教师凭良心来做。抓好师德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组织领导要形成合力。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学科课程、教师队伍、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社会宣传等方方面面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系作为组织保证,着力形成各级政府、学校、社会方方面面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教育培养要形成机制。我们始终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体现,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职业能力的增强,更为基础的是要深化职业情感和提升职业道德。为此,必须把师德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将师德要求列入上海新教师上岗培训、班主任上岗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我们通过建立针对所有学科教师的德育实训基地等,形成了名师带教的研究式培训孵化机制,推广“学科德育”理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此外,作为教育“十一五”规划的内容,我们还重点实施了“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

        三是管理评估要形成规范。加强管理评估,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与此同时,我们感到以下三方面内容尤为重要:一是要强化基础性要求。在认定教师资格和聘用新教师时,就要提高职业入口门槛,把师德作为必备条件,明确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学科背景,而且要有教书育人的热情和能力,并注重其发展潜质。为此,应当探索建立《见习教师证》与《教师资格证》双证并举的制度。二是要体现激励型导向。比如,我们在形成义务教育教师绩效津贴改革方案的过程中,要抓住提高教师基本收入的契机,一方面要实现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体现师德导向,把师德表现、教书育人业绩纳入考核奖励之中。三是要强化约束型管理。比如,我们明确提出了师德规范的“三不准”,同时,为不使师德“一票否决制”仅停留在纸面上,我们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恪守学术规范以及践行职业道德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违反师德要求的具体行为表现,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使“一票”真能“否决”。

        四是宣传引导要形成氛围。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能够使师德导向获得更加深入、持久的理解和认同。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需要教育系统自身搭建有效的宣传载体。在这方面,上海教师节主题活动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它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心灵共鸣和精神感染。记得曾有一位毕业生留校时只想把任教当作留沪“跳板”,但在参加了教师节主题活动后,她被深深感动,拉住导师的手说:“老师,我决定了,要像您一样,终身从教!”与此同时,师德建设也更加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呼应和支持,让教师在尊师重教的氛围中更加爱岗敬业。比如,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提升教师的职业声誉和职业地位。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和广大普通教师群体的师德风采,避免炒作特别是消极炒作个别教师的个案。(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教授,本文系作者在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来源:文汇报2009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