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起在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任教,2003年起任滚球体育app最新版哲学系主任,同时在哲学系所属的法政学院担任科研副院长工作。目前为滚球体育app最新版外国哲学专业和美学专业硕士点的负责人,兼任中国宗教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兼及中外比较哲学、艺术哲学。主要著作及论文有《老子形上思想研究》、《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等。
上海是我国目前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而国际化大都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但是要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却还没有完全形成,这种意识就是我们称之为大众意识或者公共意识的东西。
公共领域与公众认同
要讨论 “国际化大都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公共意识”这个题目必须首先搞清相关的两个概念,一是何谓国际化大都市?二是何谓公共领域?
首先,城市国际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其居民的构成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国人,而且这些外国人不是短期来进行学术交流或文化交流,而是为工作、为生活、或者说是为就业而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发达国家大都市的外国人住民比例大约是在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下面我们将要涉及到的公共领域因为有外国人住民的因素而具有国际的意义。其次是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市民自治体及其民间外交,自治体所开展的外交,超越了国家政府间交流的框架,能够开展意义更加广泛的外交活动。再次是都市内在的国际化。所谓内在的国际化,就是思想意识层面的国际化。外国人生活在都市里,要使他们不觉得孤立,这就要求我们的市民具有国际化的宽广胸怀和公共意识。
那么,什么是“公共领域”及其连带而来的“公众”概念呢?按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所谓公共领域 “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 ”
在哈贝马斯或者说西方学者的语境里,公共领域有着确定的含义,它特指近现代社会中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即引起公共争议和讨论的领域,与私人领域、皇室公共领域相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领域和公众的概念扩展了他们的内涵,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公共领域,泛指所有向市民开放的公共设施和场所等。
在现代社会里,公众,是泛指与一个组织或群体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个人的集合,这些集合起来的 “个人”是一种 “实体性的存在”,是一种社会主体。换句话说,“公众”概念强调的是社会性。历史地看,这种社会性是由政治性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互相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到了工业化社会,人们之间的互相依赖更加突出,共同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人们在公共领域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认识,就是所谓的认同感,或者叫做公众认同。譬如说,行人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穿马路要看信号灯走横道线……这些不仅仅是城市社会制定的规则,也是公众认同。
公民应具备的道德心
在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就是公共意识。公民的个人意见和态度是形成公共意识的原始材料,经过信息沟通,人际互动、媒体传播,在言语层面上表现为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引导或制约的作用,在道德、法律之外对人们的行为有所约束。俗话说“人言可畏”就是这种制约作用。
公共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层面的公共参与意识,道德层面的公德意识(道德层面)和公益意识(伦理层面)。这三个方面代表了现代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市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参与意识
所谓公共参与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即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这种意识,广泛地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住民中公共参与意识日渐自觉,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和社区公共事务的全面参与。
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有赖于住民自治体的完善,目前城市基层的住民自治体为业主委员会,本应代表业主的公共意识,但却在处理居住小区的某些问题时根本没有自觉到这种意识。譬如最常见的发生在小区里的晨练扰民问题。在这类争吵中,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常常毫无建树。其实问题很简单,此时业主委员会应当伸张公共意识。居住小区虽然属于私人领域,但小区内的绿地、广场、会所等则属于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就应有公共意识,你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权益。
2、公德意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出现了宏扬公德的热潮,“公德”包含三个要素:1、不伤害不确定他人以及公众的利益;2、协助他人,并为公众创造利益;3、为国家效力。前两个是公德的核心,最后一项则属于边缘,公德基本上是一个社会性的观念。 1902年梁启超将公德观念介绍到中国,至1905、1906年,公德一词在刘师培的《伦理学教科书》中成为基本观念。其义涵一为贡献国家、合群、重团体的心态和行为;二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范。
简单地说,社会公德就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互相交往的道德原则和具体的行为规范。这个道德原则就是要把所有的他人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即承认和尊重所有的他人都和自己一样,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权利,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所以,尊重权利就是尊重道德赋予自己和所有他人权利的公共规则。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公德既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又是对公共规则的尊重。公共规则是以国家宪法和法律为中心的,包含各类依法制定的行政法规、各类社会组织的得体会行政规章、以及各种不成文的涉及人际交往的惯例、习俗和礼仪等等。对于上海这样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人际交往方面还要充分兼顾交往对象的文化背景和传统。
对社会公德的自觉就是公德意识,它通过社会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内容起到约束作用。目前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公德意识的缺失。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公共规则。这些道德规范和规则不仅长期以来为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而且被许多国家和民族沿袭、保存下来,譬如日本和韩国。不少人遗憾好的传统在我们国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保留和发扬光大,其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注意到我国社会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中,社会的发展还未达到真正独立于国家和私家的成熟形态,奠基于其上的社会公德也自然还没有为公众所认同,这需要一个完成和完善的过程,也需要一个渐行渐得的习得过程。因此,我国目前广泛开展的“八荣八耻”的教育,以及经济生活中“诚实守信”的教育活动,目的就是解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信任问题和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商业信任问题。
3、公益意识
“公益”一词与“公德”相同,较早在日本使用。 “公益”的意义结构和“公德”有相似之处,可以指与国家、政府有关的利益,也意谓社会的共同利益。 “公益”一词于晚清时期传入中国和流行开来,最主要意思是泛指公共利益、大众利益,与国家并没有特别的连接,而且颇有专门指称社会自主活动的情况。
现代社会,公益意识指的是社会成员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乃至人类生存的共同利益之间关系的认知和评价。公益意识的核心是社会成员对公共利益的关注程度。
公益意识的两个层次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对社会、对他人的回报和奉献。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与“公德意识”有着相同前提(公共生活领域)的“公益意识”,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也是比较生疏的。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什么是公共利益,由此也就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关心和维护。
公益意识要求社会成员或公众,在从社会获取利益的同时,也要对社会或他人有所回报。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出现、社会捐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爱心学校、希望工程、支援西部等等,都预示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成熟和进步。但国内企业和企业家的公益意识,相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家还显得相当薄弱。
公共意识需精心培育
公共意识是一种习得性素养。因此,我们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重视市民公共意识的培养。
1、政府重视先行
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正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管理也正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型,政府职能也逐渐向服务型、指导型过渡。鉴于我国具体国情,政府在培育公共领域、培育市民公共意识上要有所作为,规划、区分、营造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同时引导市民养成自觉的公共意识。近年来,上海市委、市府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大投入、大手笔,已经初见成效。一些区县街道的党工委也充分利用公共资源,配合市镇改造和建设,加强对辖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宣传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果政府能持之以恒,坚持一二十年、二三十年,那么上海市民的公共意识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符合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
2、抓好少儿教育
公共意识要从小培养,儿童是最容易养成某种习惯的,无论好坏。因此,我们要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一下如何使这类课程更加切合实际。据我所知,国外小学都有一门公民课,其中就包含公共意识教育。从小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特别是尊重陌生、与自己没有特定关系的人;学会遵守公共场合的公共规范,这些规范不是僵硬的纪律,而是尊重他人的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一个孩子如能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杂物,保持低音量说话,那么,他长大成人后也一定会保持这样的习惯,成为一个优雅的、有教养的人。
3、开展社区教育
城市公共领域的主要构成之一就是社区。社区较之上海以往的“里弄”有着更大的公共性,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社区本身的构成也越来越多样化,譬如像虹桥、联洋那样的国际社区;也有集中了许多低收入人群的社区;还有本地人群与外来务工人群杂居的社区等等,不同社区构成人员的公共意识自觉程度也不同,因此,要整体提高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住民的公共意识,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教育。
4、打造舆论氛围
持久、深入地进行公共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需要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其中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尤为重要。新闻媒体要始终把宣传公共意识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使它成为一个经常性的社会热点而受到人们关注。有关公共参与、公德、公益的讨论不应局限在学术界、理论界,而要使之普遍化。不久前读到一则新华社的报道说,每年有300多万美国人出访英国,但他们却给英国人留下了大声说话、穿着随便、时时流露优越感的不良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美国政府和国内大公司正在联合推出海外旅游指南,教美国人如何成为好游客。通过这一事例,反观我们自己的现状,难道不能给人以启示吗?
(实习生孔冰欣参与采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