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2010年12月12日 08版 思想者•连载
标题:世博会效应与上海转型发展
作者:杨剑龙
思想者小传
杨剑龙 1952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滚球体育app最新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政策咨询特聘专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著有《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现实悲歌: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合著)等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强化现代创新意识
在上海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应该成为其核心,“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中,突出与强化了现代创新意识,这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强调创新推动城市转型,提供了诸多创新观念和新思路。
世博会已落幕月余。如何延续和放大世博会的效应,助推上海在 “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思考的。
2009年4月,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强调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国际航运 “两个中心”目标,要求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目前,上海正处于新的经济转型期,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于转型期的上海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这是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转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三是大力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呈现出鲜明的服务经济的色彩。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内,在184天的世博会展览期间,有来自世界各地7000多万参观者,这对于上海世博会的布展与服务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与要求。在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不仅新建了地铁、扩大了机场、梳理了交通,整顿了市容,加强了管理,而且充分考虑了世博会园区的交通、餐饮、治安、医疗等各种硬件与软件,在发挥世博会志愿者的作用中,使世博会园区在大流量的参观者状态下,保持平安和谐的境况,形成了现代服务业观念主导下良好的运行机制。上海社科院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韩汉君指出: “世博园区的服务功能包括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的金融相关专业服务、国际技术研发外包服务、航运产权交易服务、信息数据系统支持服务、物流服务、市场营销及交易代理服务、国际业务终端服务等等,几乎覆盖了现代服务业的多数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服务经济的演练场。
在上海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应该成为其核心, “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世博会历来是科学技术创新展示的国际舞台,世界上诸多新的科技发明最初都是在世博会上展示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场馆的设计与展示,在新能源、生态环保、建筑节能、智能化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新材料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创新之处。如日本馆含太阳能的超轻膜结构,展馆内部最新循环式的呼吸通道技术,都是最尖端的建筑技术。上海世博会突出了生态和谐和循环利用的理念,重点开展了生态环保和资源回用等技术的集成使用,体现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在上海市世博会城市实验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在上海世博会诸多创新的展馆设计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创新观念与新思路,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中,突出与强化了现代创新意识,这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强调创新推动城市转型,提供了诸多创新观念和新思路。
与此同时,上海世博会还汇集了全国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把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地嵌入世博会,通过广泛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让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技成就渗透到世博会的每一个细节,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装备起来的博览盛会,成为了现代高新技术的智库。
在上海世博会众多展馆的构想与设计中,注重从节能、环保、绿色、和谐等方面表达现代城市生活理念。如意大利国家馆的主题 “人之城:畅享意大利生活方式”,以弄堂、庭院、小径、广场等意大利传统城市元素,构成微型意大利城市,运用太阳能形成热能,利用自然的空气气流和水流降温。如法国馆以“感性城市”为主题,整个展馆仿佛“漂浮”于水面上的“白色宫殿”,展馆内有法式庭院、小型喷泉、水上花园,加上七幅法国国家艺术珍品、法国餐饮、法国老电影等,洋溢着法国浪漫城市的感性与魅力。德国馆以“和谐都市”为主题,通过动感隧道、海港新貌、未来规划、人文花园、动力之源等,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一个城市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求新与存旧、创新与传统、城市与自然、集体与个人、工作与休闲之间都能达到平衡,那这就是和谐的城市生活。在展馆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环保、低碳和可持续使用的技术,在水处理系统、生态建筑、环保材料等方面,都在传达可持续和平衡的理念。
在世博会发展的历史上,从早期对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展示,逐渐演变为加强了文化气息人文色彩,世博会已经成为多元文化的展示与演绎的舞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中,成为了各国文化的大展示,无论是展馆的设计,还是文艺节目的演出,各国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俄罗斯展馆以 “新俄罗斯:城市与人”为主题,以童话般的构思演绎主题,展馆塔楼的图案与色彩都充满着浓郁的俄罗斯传统文化色彩。印度展馆以 “和谐城市”为主题,宫殿、寺庙、佛塔的设计洋溢着印度文化色彩。韩国展馆以 “和谐城市,多彩生活”为主题,韩文字母外形的设计、首都首尔微缩景观的陈列、韩国生活场景的展示等,都充满着韩国文化意味。泰国展馆以 “泰国特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塔状泰国式建筑的外形、泰国早期生活方式的呈现、傍水生息的传统理念等,呈现出鲜明的泰国文化色彩。上海世博会已成为多元文化展示与演绎的舞台,成为文化交流交融的乐园。
在上海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其实上海文化也处于转型之中。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文化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在上海世博会效应的延续与放大中,应该注重其文化效应,为上海文化的进一步繁盛与转型增加动力。
当前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目前,在营造具有竞争色彩的创新氛围方面,上海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若不能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上海经济转型就难以获得良好效益,世博会效应的延续与放大也会受到影响。
在后世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延续和放大世博会效应,同时也应该对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充分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效应真正得到延续与放大。
瓶颈之一是,目前的创新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上海历来是一个充满着创新活力的城市,作为一个港埠城市,上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开埠后的上海总是最先接触与引进外国文化与技术,然后逐渐影响到全国。 1934年有人就撰文认为: “上海是中国 ‘外国化’到最极度的地方,一切新兴的东西,物质的、精神的,都由上海发动,然后推到全国去。虽然所谓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发源于 ‘北京’,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发难于广东,可是上海仍是中国工、商、经济、文化、出版界的中心。从物质文化方面看,从非物质文化方面看,上海都是中国的头脑。”目前,在营造具有竞争色彩的创新氛围方面,上海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整体上仍然缺乏更为平等开放的创新竞争态势,缺乏更为领先世界的创新群体,缺乏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基地。若不能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上海经济转型就难以获得良好效益,世博会效应的延续与放大也会受到影响。
瓶颈之二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相对匮乏。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中,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诸如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等。
在上海 “十二五”期间强调发展“九大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问题十分突出。调查显示,上海的人才密度虽已在全国前列,但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金融保险人才、信息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高层管理人才还很缺乏。例如,从人才行业分布来看,上海金融服务业人数比例只占1.90%,新加坡却占了5.20%,纽约占了8.60%,如果将金融服务业、房地产、租赁业和商业服务人数加在一起,上海占就业人数的9.91%,纽约占11.00%,香港占13.58%,新加坡占17.50% 。这与上海要建成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的国际中心的目标相比,人才方面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
瓶颈之三是,文化发展定位要更清晰。上海经济的转型与文化转型是密切相关的。有学者指出: “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进而使城市形成文化上的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和附加价值,使城市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城市的功能与属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必须是独特的,是具有个性的,是难以为其他城市所模仿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多元文化展示与演绎的国际大舞台,这对于促进上海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世博会也会成为上海文化转型的重要契机,但如果我们缺乏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准确定位,那么世博会效应的延续与放大必然会受到阻碍。
延续与放大世博会效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突出与强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个性,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定位,在上海世博会突出上海城市形象的同时,加大上海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有学者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就预测上海世博会将带来的六大效应: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推动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提升中国和上海的国际形象、改善上海基础环境、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这些效应要真正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其一,进一步明确上海定位,促进上海经济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根据上海近些年的发展趋势与上海的经济转型,上海城市发展可定位于 “长三角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并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服务经济大都市。
现代服务经济涉及的范畴包括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餐饮、物业、信息、文化等服务行业。根据2009年6月发布的 《2009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上海居首位,南京、杭州和无锡紧随其后,而南通、扬州和泰州位列最后三位, 16城市之间差距显著,部分城市还没有为 “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做好充分准备 。在强调上海发展服务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突出上海在金融、商贸、航运、旅游、物流、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具体而言,包括:系统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服务与管理的经验教训;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强调上海经济为长三角和全国服务;注重加强上海的服务经济的国际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强化上海的服务经济走向世界。
其二,营造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促进上海的创新意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现代创新意识的大展示,无论是关于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理念,还是低碳、节能、环保等创新思路与概念的呈现,都为促进上海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上海 “十二五”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已成为其关键的核心,只有努力创新,才能使上海的经济真正转型,只有努力创新,才能使上海真正延续与放大世博会的效应。上海发展的优势在于创新,动力在于创新,希望还在于创新。 2009年6月,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在进一步创新管理的基础上,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根据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方案》,到2012年将培育500家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完善15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在国家创新工程的影响下,上海应该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风,促进上海真正形成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
上海的创新首先应该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经济创新,也应该体现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教育创新等多方面。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会展的影响下,促进上海的创新意识的增强,加快上海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的形成。这大概需要注重如下几方面: 1、建构上海的创新体制。 2、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基地。 3、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4、投资重大创新项目。 5、奖励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应在充分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上海的创新意识,发展上海的创新技术,充分延续与放大上海世博会的效应。
其三,建构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机制,以世博会促进上海人才集聚。目前,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储备远远落后于上海的发展进度,在后世博时代,应该将引进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问题放到重要地位。
最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强调在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聚焦优势,重点突破;形成合力,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了以下六项主要任务:一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四是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五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六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必须尽快建构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应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新技术智库的契机,分析上海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与趋势,注重领军人才与稀有技术人才的引进,努力使上海形成高新人才资源高地,构成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目标,逐渐形成全国乃至国际高新人才集散中心。
其四,借世博会东风,改善上海人文环境。世博会提供了促进上海文化环境改善的契机,未来上海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民文化素质:增加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城市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切实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强化外来人口的文化教育;拓展夜大学、业余大学、老年大学的工作;将教育问题列入各单位有关人员的考核指标内;加大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只有提高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在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最后,明确上海文化发展的定位,促进上海文化转型。上海的文化定位应该与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与城市的特性吻合。作为港埠城市,上海具有开放的特性;作为移民城市,具有多元的特色;作为商业城市,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形成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海纳百川多元并存经济发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中西合璧、追求创新,兼容并包、多元交融,商业气息、追求实利,在良莠并存中逐渐形成了上海文化的传统。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基色。从文化发展角度,应该在这些基础之上,进一步将上海定位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这种定位是由上海城市的特点与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开放性的港埠都市使其具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必然;多元性的移民都市决定其成为文化多元创新中心的必然;商业化的消费都市决定了其成为商业文化发展之都的必然。
2010年上海世博会突出与强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个性,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定位,在上海世博会突出上海城市形象的同时,加大上海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上海在长三角文化中心的地位。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标题:世博会效应与上海转型发展
作者:杨剑龙
思想者小传
杨剑龙 1952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滚球体育app最新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政策咨询特聘专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著有《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现实悲歌: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合著)等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强化现代创新意识
在上海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应该成为其核心,“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中,突出与强化了现代创新意识,这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强调创新推动城市转型,提供了诸多创新观念和新思路。
世博会已落幕月余。如何延续和放大世博会的效应,助推上海在 “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思考的。
2009年4月,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强调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国际航运 “两个中心”目标,要求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目前,上海正处于新的经济转型期,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于转型期的上海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这是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转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三是大力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呈现出鲜明的服务经济的色彩。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内,在184天的世博会展览期间,有来自世界各地7000多万参观者,这对于上海世博会的布展与服务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与要求。在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不仅新建了地铁、扩大了机场、梳理了交通,整顿了市容,加强了管理,而且充分考虑了世博会园区的交通、餐饮、治安、医疗等各种硬件与软件,在发挥世博会志愿者的作用中,使世博会园区在大流量的参观者状态下,保持平安和谐的境况,形成了现代服务业观念主导下良好的运行机制。上海社科院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韩汉君指出: “世博园区的服务功能包括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的金融相关专业服务、国际技术研发外包服务、航运产权交易服务、信息数据系统支持服务、物流服务、市场营销及交易代理服务、国际业务终端服务等等,几乎覆盖了现代服务业的多数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服务经济的演练场。
在上海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应该成为其核心, “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世博会历来是科学技术创新展示的国际舞台,世界上诸多新的科技发明最初都是在世博会上展示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场馆的设计与展示,在新能源、生态环保、建筑节能、智能化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新材料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创新之处。如日本馆含太阳能的超轻膜结构,展馆内部最新循环式的呼吸通道技术,都是最尖端的建筑技术。上海世博会突出了生态和谐和循环利用的理念,重点开展了生态环保和资源回用等技术的集成使用,体现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在上海市世博会城市实验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在上海世博会诸多创新的展馆设计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创新观念与新思路,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中,突出与强化了现代创新意识,这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强调创新推动城市转型,提供了诸多创新观念和新思路。
与此同时,上海世博会还汇集了全国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把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地嵌入世博会,通过广泛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让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技成就渗透到世博会的每一个细节,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装备起来的博览盛会,成为了现代高新技术的智库。
在上海世博会众多展馆的构想与设计中,注重从节能、环保、绿色、和谐等方面表达现代城市生活理念。如意大利国家馆的主题 “人之城:畅享意大利生活方式”,以弄堂、庭院、小径、广场等意大利传统城市元素,构成微型意大利城市,运用太阳能形成热能,利用自然的空气气流和水流降温。如法国馆以“感性城市”为主题,整个展馆仿佛“漂浮”于水面上的“白色宫殿”,展馆内有法式庭院、小型喷泉、水上花园,加上七幅法国国家艺术珍品、法国餐饮、法国老电影等,洋溢着法国浪漫城市的感性与魅力。德国馆以“和谐都市”为主题,通过动感隧道、海港新貌、未来规划、人文花园、动力之源等,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一个城市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求新与存旧、创新与传统、城市与自然、集体与个人、工作与休闲之间都能达到平衡,那这就是和谐的城市生活。在展馆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环保、低碳和可持续使用的技术,在水处理系统、生态建筑、环保材料等方面,都在传达可持续和平衡的理念。
在世博会发展的历史上,从早期对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展示,逐渐演变为加强了文化气息人文色彩,世博会已经成为多元文化的展示与演绎的舞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中,成为了各国文化的大展示,无论是展馆的设计,还是文艺节目的演出,各国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俄罗斯展馆以 “新俄罗斯:城市与人”为主题,以童话般的构思演绎主题,展馆塔楼的图案与色彩都充满着浓郁的俄罗斯传统文化色彩。印度展馆以 “和谐城市”为主题,宫殿、寺庙、佛塔的设计洋溢着印度文化色彩。韩国展馆以 “和谐城市,多彩生活”为主题,韩文字母外形的设计、首都首尔微缩景观的陈列、韩国生活场景的展示等,都充满着韩国文化意味。泰国展馆以 “泰国特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塔状泰国式建筑的外形、泰国早期生活方式的呈现、傍水生息的传统理念等,呈现出鲜明的泰国文化色彩。上海世博会已成为多元文化展示与演绎的舞台,成为文化交流交融的乐园。
在上海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其实上海文化也处于转型之中。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文化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在上海世博会效应的延续与放大中,应该注重其文化效应,为上海文化的进一步繁盛与转型增加动力。
当前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目前,在营造具有竞争色彩的创新氛围方面,上海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若不能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上海经济转型就难以获得良好效益,世博会效应的延续与放大也会受到影响。
在后世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延续和放大世博会效应,同时也应该对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充分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效应真正得到延续与放大。
瓶颈之一是,目前的创新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上海历来是一个充满着创新活力的城市,作为一个港埠城市,上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开埠后的上海总是最先接触与引进外国文化与技术,然后逐渐影响到全国。 1934年有人就撰文认为: “上海是中国 ‘外国化’到最极度的地方,一切新兴的东西,物质的、精神的,都由上海发动,然后推到全国去。虽然所谓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发源于 ‘北京’,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发难于广东,可是上海仍是中国工、商、经济、文化、出版界的中心。从物质文化方面看,从非物质文化方面看,上海都是中国的头脑。”目前,在营造具有竞争色彩的创新氛围方面,上海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整体上仍然缺乏更为平等开放的创新竞争态势,缺乏更为领先世界的创新群体,缺乏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基地。若不能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上海经济转型就难以获得良好效益,世博会效应的延续与放大也会受到影响。
瓶颈之二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相对匮乏。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中,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诸如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等。
在上海 “十二五”期间强调发展“九大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问题十分突出。调查显示,上海的人才密度虽已在全国前列,但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金融保险人才、信息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高层管理人才还很缺乏。例如,从人才行业分布来看,上海金融服务业人数比例只占1.90%,新加坡却占了5.20%,纽约占了8.60%,如果将金融服务业、房地产、租赁业和商业服务人数加在一起,上海占就业人数的9.91%,纽约占11.00%,香港占13.58%,新加坡占17.50% 。这与上海要建成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的国际中心的目标相比,人才方面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
瓶颈之三是,文化发展定位要更清晰。上海经济的转型与文化转型是密切相关的。有学者指出: “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进而使城市形成文化上的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和附加价值,使城市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城市的功能与属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必须是独特的,是具有个性的,是难以为其他城市所模仿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多元文化展示与演绎的国际大舞台,这对于促进上海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世博会也会成为上海文化转型的重要契机,但如果我们缺乏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准确定位,那么世博会效应的延续与放大必然会受到阻碍。
延续与放大世博会效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突出与强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个性,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定位,在上海世博会突出上海城市形象的同时,加大上海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有学者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就预测上海世博会将带来的六大效应: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推动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提升中国和上海的国际形象、改善上海基础环境、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这些效应要真正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其一,进一步明确上海定位,促进上海经济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根据上海近些年的发展趋势与上海的经济转型,上海城市发展可定位于 “长三角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并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服务经济大都市。
现代服务经济涉及的范畴包括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餐饮、物业、信息、文化等服务行业。根据2009年6月发布的 《2009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上海居首位,南京、杭州和无锡紧随其后,而南通、扬州和泰州位列最后三位, 16城市之间差距显著,部分城市还没有为 “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做好充分准备 。在强调上海发展服务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突出上海在金融、商贸、航运、旅游、物流、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具体而言,包括:系统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服务与管理的经验教训;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强调上海经济为长三角和全国服务;注重加强上海的服务经济的国际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强化上海的服务经济走向世界。
其二,营造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促进上海的创新意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现代创新意识的大展示,无论是关于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理念,还是低碳、节能、环保等创新思路与概念的呈现,都为促进上海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上海 “十二五”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已成为其关键的核心,只有努力创新,才能使上海的经济真正转型,只有努力创新,才能使上海真正延续与放大世博会的效应。上海发展的优势在于创新,动力在于创新,希望还在于创新。 2009年6月,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在进一步创新管理的基础上,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根据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方案》,到2012年将培育500家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完善15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在国家创新工程的影响下,上海应该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风,促进上海真正形成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
上海的创新首先应该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经济创新,也应该体现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教育创新等多方面。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会展的影响下,促进上海的创新意识的增强,加快上海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的形成。这大概需要注重如下几方面: 1、建构上海的创新体制。 2、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基地。 3、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4、投资重大创新项目。 5、奖励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应在充分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上海的创新意识,发展上海的创新技术,充分延续与放大上海世博会的效应。
其三,建构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机制,以世博会促进上海人才集聚。目前,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储备远远落后于上海的发展进度,在后世博时代,应该将引进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问题放到重要地位。
最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强调在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聚焦优势,重点突破;形成合力,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了以下六项主要任务:一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四是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五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六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必须尽快建构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应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新技术智库的契机,分析上海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与趋势,注重领军人才与稀有技术人才的引进,努力使上海形成高新人才资源高地,构成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目标,逐渐形成全国乃至国际高新人才集散中心。
其四,借世博会东风,改善上海人文环境。世博会提供了促进上海文化环境改善的契机,未来上海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民文化素质:增加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城市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切实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强化外来人口的文化教育;拓展夜大学、业余大学、老年大学的工作;将教育问题列入各单位有关人员的考核指标内;加大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只有提高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在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最后,明确上海文化发展的定位,促进上海文化转型。上海的文化定位应该与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与城市的特性吻合。作为港埠城市,上海具有开放的特性;作为移民城市,具有多元的特色;作为商业城市,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形成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海纳百川多元并存经济发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中西合璧、追求创新,兼容并包、多元交融,商业气息、追求实利,在良莠并存中逐渐形成了上海文化的传统。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基色。从文化发展角度,应该在这些基础之上,进一步将上海定位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这种定位是由上海城市的特点与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开放性的港埠都市使其具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必然;多元性的移民都市决定其成为文化多元创新中心的必然;商业化的消费都市决定了其成为商业文化发展之都的必然。
2010年上海世博会突出与强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个性,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定位,在上海世博会突出上海城市形象的同时,加大上海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上海在长三角文化中心的地位。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