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 阎亚军:推动高校智库产出高质量知识产品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10-17浏览次数:38

2014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高校明确智库建设定位,聚焦国家重大现实问题,发挥学术优势和学科优势,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在此背景下,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建设智库的热潮。有的高校对内部学科进行重组,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院、研究所等机构,把相关专家集中起来,建设政策研究团队。有的高校聘请有关领域重量级专家,从各学院、学科抽调相关学科专家,成立“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机构,希望建成政府所倡导的新型智库,为政府各方面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出台提供帮助。然而,高校智库数量的迅速增加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智库质量的提升,质量才是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所谓高质量的智库知识产品,是指智库成员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生产创造出的、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帮助的知识产品,或者是能够预测事物或事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为决策者判断和决策提供帮助的知识产品。笔者将从智库建设和发展的三个主体即政府、高校和学者角度,探讨如何发挥各自作用,推动高校智库进行高质量的知识生产活动。 

 政府应顺势而为

 政府建设高校智库应顺势而为,不能依凭自己掌握的行政权力和资源对高校强行施加影响,使其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建设各类智库。政府应相信和信任学者,他们一般都有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会主动选择研究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不会完全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智库应该是学者们的自愿联合体。当部分学者有共同的研究旨趣和目标,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影响政府决策并造福社会和国家时,政府成立高校智库之类的机构为其搭建研究平台,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政府还应引导、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类型、学科特色和重点发展目标等,建立各自的智库,并给予相应的资源或经费支持。但与此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智库准入标准,并对已有高校智库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内容以高质量的知识产品为主,防止高校假借智库建设之名谋取不正当利益。对于不合格的高校智库,政府也应该建立退出和惩罚机制。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制约高校盲目建设智库,政府则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充分激励那些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知识产品的高校智库。

 政府还应充分尊重高校智库和学者,不预先设定研究的“框框”甚至结论,鼓励高校智库和学者进行独立研究。这样势必在各种智库和学者之间形成一种自由竞争的态势,更容易产生高质量的知识产品,政府从中获取的政策建议选项也会更多。政府保证高校智库和学者的相对独立和自由,是高质量知识产品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高校要走出“象牙塔”

 高校学者的研究有不同类型,有的学者从事的是基础理论研究,与智库所强调的政策研究、对策与应用研究差别很大。对于一些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学者,高校更应该让他们安心做自己的研究,而不要强拉他们进入智库。当然,如果从事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学者个人自愿加入高校智库,高校则要为其提供体制机制上的便利。虽然他们不能直接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出谋划策,但是他们的研究却是对策与应用类政策研究的基础,可以为其提供科学和学理依据,也使得智库生产的知识产品更具可靠性、公信力。

  政府之所以倡导建设高校智库,实际上是希望高校能够走出“象牙塔”,面向现实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更好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这其实也是我国高校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高校当以智库建设为契机,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同时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机遇。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在于学科,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学科资源,生产高质量知识产品。有些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研究实力强,可以在学校内部整合、重组相关学科资源,吸纳多个学科学者参与,建设多种智库。有些行业特色高校,某一学科实力特别强,则可以建设富有自己特色的行业智库,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有些高校没有这方面的学科优势,则不宜为了争取资源而东拼西凑地建设智库。高校要理性看待自己的学科实力,准确定位自身,多渠道拓展社会服务,而不是跟风建设智库。

  学者需立足自身专长

 要使高校智库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产品,当然不能忽视高校内部不同学科的学者。有的学者认为,政府的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有利于学者研究成果的转化,有助于学者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有的学者则认为,政府的高校智库建设计划可能会对学者的学术自由造成不适当干预,更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学者自身如何从事知识产品的生产。

 只有当学者生产出具有足够解释力、公信力的知识,才可能真正对政府决策发挥作用。对于高校智库中的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产生真正的“智慧”。诚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指出的,“只要我们能做出实实在在的研究,自然就会有影响……只要你说的是真话,接近现实,即使政府不认同,最后还是会有影响。因此影响力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一个智库应当追求的东西”。学者的研究成果最后能否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甚至直接成为政策,取决于政府自身的抉择,学者无法也不应该替政府决策。智库学者虽然从事的可能是对策与应用之类的政策研究,但仍要摆正自己的地位,明确自身角色。不论政府部门或领导是否采纳自己的对策建议,依然要坚持独立研究,致力于解决问题以及相关领域知识的增长。

 即使是从事对策或应用研究的学者,也应该尽量保持研究问题的一贯性,如此才可能将研究深入下去,生产出更为有效的知识产品。实际上,政府希望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也需要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或建议,如果学者不加选择地照单全收,那么只会疲于奔命。智库学者若不能长期专注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形成对该问题更具洞察力的见解,积淀该问题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将是缺乏深度的、狭隘的,也是低质量的。这其实也与政府希望高校智库发挥的功能相悖。因此,学者应根据自身研究专长、研究基础、研究类型等,理性选择是否参与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高校智库研究,这样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产品,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滚球体育app最新版教育学院)


链接地址:http://www.cssn.cn/xspj/jgpj/201909/t20190905_4968013.s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