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滚球体育社科处、校青年学术联盟(文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滚球体育app最新版社科青年学术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为主题,来自学校多个学院的青年学者汇聚一堂,积极研讨。校党委书记林在勇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副校长陈恒主持。
林在勇代表学校肯定了召开社科青年学术论坛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去年成功举办的首届论坛与在此基础上成立的青年学术联盟让青年学者们得以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推进跨学科合作,集结在一起发表系列研究成果。今年论坛主题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这对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提出了重构的要求。青年学者往往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与更新能力,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的碰撞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
围绕论坛主题,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吴瑞君教授,同济大学陈强教授,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分别从文明形态构建、学科融合路径、科技创新治理、比较知识创新等多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观照。主论坛由社科处副处长石力月主持。
陈卫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这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
吴瑞君从知识生产模式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出发,探讨学科融合的问题导向与实践路径,认为要在跨学科或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发展与创新知识,发展适合我们自身实践的概念构建方式,以及体系化的概念形成的理论,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和分领域的专题研究,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陈强认为,在知识生产方式和科学研究范式迭代升级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治理知识体系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模式和治理工具五个维度进行构建,需要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形成中国化的实践模式和叙事方式,以及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实现新思想阐发。
周葆华从比较与知识创新的问题视角出发,在分析“中国受众研究”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基础上,认为不能盲目跟随西方研究,而应基于中国实践提炼概念并重视对话和共同发展概念,超越西方所设定的研究议题,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语言,生成“地方性知识”,避免“学术殖民”。
滚球体育三位青年学者也围绕主题,进行了对谈与回应。对谈由滚球体育app最新版青年学术联盟(文科)理事长蔡丹教授主持。人文学院方頠玮老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伴随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经历了百年多的发展历史,涉及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和学科的变革,需要站在“世界”的视域中来反观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在已有的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并不断创新求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学院张和云老师认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学术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要求,青年学者应该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使命,立足中国实际,从解决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出发,不仅要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还要勇于走出研究的“舒适区”,积极思考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国家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音乐学院朱昊冰老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要积极应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应汇集美育资源夯实美育之基、创新美育教育模式落实大美之教、弘扬传统文化厚实美美之教,从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人培养”的育人价值,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前途紧紧联结在一起,达成个人信念与民族命运的共融。
下午的三场分论坛,分别由青年学术联盟副理事长李文硕、张中浩、朱昊冰主持,邀请12位青年学者与会分享。
分论坛一:区域创新与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唐佳老师从中外引文对比分析的视角,突破“空间二元论”的认知范式,强化对于地方空间自主发展潜能的研究与挖掘,基于新数据、新方法、新技术环境支撑和丰富“网络社会理论”,推动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会研究由聚焦“物化空间”转向“人本空间”。
李斌老师运用Hotelling模型和Salop模型的框架,以中国2001—2014年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作为外生冲击构建估计策略,研究网络市场渗透对企业层面市场势力的影响。
曾艳老师从上海市“双名工程”视角出发,探讨名师基地的学员教师如何在以名师基地为枢纽的跨校网络中实施跨界领导,识别了网络背景中三种不同的教师领导路径,探究名师在我国新的改革背景中的角色与实践。
宁波老师通过数据共享和合作研究,探讨师范生培养诸多环节,并就资优师范生的培养机制和成长路径等问题提出建议。
分论坛二: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学科交叉发展
于霄老师围绕民事主体平等性在数字治理关系中的再造、数字农业如何推动我国原有土地保障制度的改革、算法对意思自治基本原理的重构、算法的理性标准等方面讨论民法主要理论在社会数字转型中的冲击与应对。
刘江老师利用Docusky、Markus等标记工具,就《资治通鉴·唐纪》建立若干组历史信息数据集,充分发掘与展示这部史学名著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通鉴学”在数字时代的推陈出新。
高瑞杰老师探讨先秦经学脉络“诸子出于王官说”学说,认为近代学术,经历了由“诸子出于王官”,转向孔子制作六经,最终形成子学兴起而后百家争鸣,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学术反转。
沈之杰老师从建立沪用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字词知识库入手,分设若干子库,评估教材并尝试解决初中语文古诗文字词知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字字落实。
分论坛三:艺术史论与研究方法创新
钟芝红老师认为元宇宙不是VR的增强形态,它是基于计算机、XR、区块链与电线等搭建而成的虚拟社会体系,VR是当下最贴近元宇宙概念的路径,却不意味着VR作为媒介,将会一直承担连接人与机器的枢纽功能,元宇宙的再媒介化的尺度,是人作为媒介本身。
赵宜老师认为,当下新的创作现象已经渐渐超出“类型-作者”二元论的解释范畴,基于主旋律创作观念的电影命题中,由题材要求所引领的创作观念将类型与作者元素组织了起来,生成了更符合中国语境与当下文艺现实的批评概念。
陈研老师认为就艺术史而言,尽管有老一辈学者留下的学术财富和年青一代中的特立独拔之士,但要想使根基相对薄弱的艺术研究能够为人文科学赢得光荣并不容易,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努力与探索。
周临舒老师认为,“上达天听、下传众晓”一直都是使大众自觉遵从“行为规范”(或集体催眠)的重要路径,试图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可以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心理学诠释的音乐文化。
本次论坛展示了滚球体育青年学者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主动地将国家重大战略与自身研究相结合的意识。青年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有助于不断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重构知识体系,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探索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