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徐长勇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搜索结果发布时间:2009-09-18浏览次数:1484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其所培养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心理修养和素质尤为重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师范院校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未来职业抉择的不稳定性和艰难性,在学业和择业等方面面临着新变化、新问题和新局面等。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格外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师范院校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资源整合不足。从专业话视角看在高等师范院校咨询机构中具有专业化资质的教师不足。高等师范院校本身具备其他院校不具备的优势,他们拥有专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建立以专职为主、以专兼职结合的教育队伍。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基本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一般将其作为学校其他教育行政机构的附设,心理咨询机构还只是个隶属型机构。这样造成在真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主管领导重视不够,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利用优势资源时明显整合力量不足,表现出专业化队伍建设不强等现象。

        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性差。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所使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式方法种类很多,研究涉及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但我国学者在针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研究中专业化程度不足,例如无针对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的、标准化程度高的心理学量表或问卷,也有部分研究者在研究中使用自编的量表及问卷,但其适用性、可操作性差。我国学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中更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本土化程度不足,针对师范院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建立健全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注重实际教育现实效果,更注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医学模式取向,二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而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多采取以医学模式取向为主,即采取对有心理障碍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治的辅导模式。这种心理辅导模式更多关注现实问题、服务于少数人。以消除心理障碍为主要目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咨询模式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校环境和学校的要求。”单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型已经不再能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

        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应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思想、目标定位明确,促进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比照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普遍服务于全体学生,重点服务于特殊学生,更应体现出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有创新模式。

        增大生命教育比重。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此外,专家估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l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重生命、珍惜生命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大课题。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和台湾的实践已经证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多层级的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真谛,认同、接纳生命的不完美,肯定、真爱、提升生命的价值,达成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自我实现。

        增强学生对生命的体验、热爱情感。美好的生命情感总是跟教育及其生命体验息息相关。幸福和苦难体验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更应创新生命教育多维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活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方式方法增大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比重。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多维发展。当前,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局限性和狭隘性。比如,把心理健康教育仅视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仅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作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孤立地、简单地采取医学的或是教育学的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仅采取普及讲座及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针对特定具体的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活动等。从多维的角度来思考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克服这些不足的重要途径。

         采取多维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拓宽受教育学生群体数量,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关注学生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问题,教学学生真正掌握自我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医学模式和发展模式良好整合,发展其他维度积极作用,采用这种多维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适合现今大学生内心需求、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较少,可操作性不足。很多关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中采用的问卷或量表,应用范围都是针对有心理障碍学生或有心理问题学生。这类研究成果对教育过程对大学生发展的健康心理特点和健全人格特征的很难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针对广泛的学生群体,指向未来。因此现今大量的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足,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很难得到应用。

        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给制定统一的适合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标准化的问卷和量表,并在得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更应统一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标准,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心理素质教育奠定科学、有效的基石,发挥教育的示范性、主体性、规范性。使学生真正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习到对未来适用的技巧帮助自己、帮助他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9月16日)